重磅来论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挺膺担当-手机版亚博

龙年夏日中国,改革热潮涌动。

2024年注定成为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史册的又一重要年份。7月18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

40多年来,中国人素有“三中全会”情结。提及三中全会,人们往往自然而然联想到“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等关键词,它们无一不寄托着广大民众对破冰开局、变革图强的殷切期待。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昨天;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神州大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壮阔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全面深化改革掀开新的篇章。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众人拾柴火焰高”,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齐心协力抓改革,撸起袖子加油干。  

专家简介

孙晓晖,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系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 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青年宣讲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

01

历史会怎样记住2024年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历史的问题必须回到历史本身去寻找答案。

46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面临的主要阻力是思想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由此成为改革初始阶段的时代最强音。

11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而成为新时代以来的改革宣言书。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列宁曾经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

与历次三中全会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面临新的时代形势和实践要求,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仍然面临“触动利益”的老问题,更涉及深层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前半程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的主要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后半程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主要历史任务正在进行。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举措,正是为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促成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达到总体目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当前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住房、医疗、就业、养老和社保等方面的民生保障仍存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需长期不断努力。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8月14日,全省首个银发就业驿站在佛山顺德揭牌启用。/资料图片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勠力同心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起点,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要回顾过去、立足现在,更要胸怀长远、着眼未来。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将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我国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为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9年,要完成《决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务。这既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感、紧迫感,也明确了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

把时间的长河拉伸、历史的坐标抬高、思维的格局打开,用未来的眼光审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更加全面、清醒和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所在。

02

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起于珠江河畔,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篇章刻印在南粤大地。

峥嵘岁月,勇立潮头。回望广东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一个又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时代音画扑面而来,为“改革开放是重要法宝、关键一招”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注脚。

1979年1月23日,经中央同意,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当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蛇口大爆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刚好一周后,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率先创办三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4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深圳、珠海、广州等地,分别为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推动我国迎来新的对外开放机遇,促进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榕树为证,照见传承。榕树,令人震撼的岭南树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即使乱石破崖,它也能破土而出、傲首云天。

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过程中,在深圳仙湖植物园亲手种下一棵高山榕,将改革开放的希望种在这片热土。

2012年12月8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的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在莲花山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顶广场,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铜像敬献花篮。距离铜像不远处,习近平总书记挥锹铲土、围堰浇水,亲手植下一棵高山榕。

植完树后,他凝望良久。

回顾改革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改革路径,发出深化改革动员令。

次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15个领域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涵盖从党的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

迎着阳光、不惧风雨,高山榕坚韧顽强、蓬勃生长,见证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千头万绪,千家万户。广东4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珠江货运码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海摄

2023年,广东经济总量达到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连续37年全国第一;广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万元,同比增长4.8%。广州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佛山成为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广东改革开放成就的取得,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奔赴,离不开亿万广东人民汇聚的磅礴力量。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经济特区发展的创新创造活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新征程上,广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最需要依靠的,也是亿万广东人民的共同参与。

03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这片“得天下之先”的热土,因改革开放而兴,是最能体现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和成就的地区之一,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最精彩缩影之一。

既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也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奋勇担当。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广东的鲜明标识和突出优势,“走在全国前列”俨然成为广东形象和广东担当的代名词。

图片来源图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为广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定向领航。从寄望广东“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到勉励广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从要求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到强调广东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总书记对广东的深切勉励、殷切期望和战略指引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为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东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广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部署,就要以走在前列的担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既有“走在前列”的基础、优势,也要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短板。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全国第一”,为继续“走在前列”增添了底气、提供了优势。但“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从来不是代表功成名就的王冠招牌,更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一劳永逸的懈怠理由。

发扬优势,不能回避问题。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内部发展并不平衡,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绞缠在一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着眼补齐最突出短板,健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广东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走在前列,最终要体现在行动和效果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自觉,始终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超凡的政治勇气坚定不移推动广东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以强力的改革胆识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不做置身事外的袖手旁观者、局外人。身处时代发展的洪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没有旁观者,谁也不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

纵观4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改革促进派始终是中国改革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次成功的改革往往源于改革关键期与改革促进派的奇妙“耦合”。改革再出发,时代呼唤新一批大力改、大胆试、大步闯的改革先锋。要处理好“探索试错”与“宽容失误”的关系,给予改革者适度的容错空间,让改革促进派轻装上阵,让改革实干家大展身手。

改革,是亿万广东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改革的不竭源泉,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所在。极少有人能对300多项改革都了如指掌,但每个人一定能从《决定》中某些重大决策部署中找寻到自己的改革愿景。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进程中,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知识分子、青年学子;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广大企业家、新社会阶层,都要认清自己的时代坐标,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与改革大潮同频共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行动比表态更重要,担当比承诺更有效。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是珍贵的改革共识,改革创新的磅礴伟力和最大活力,就蕴藏在亿万广东民众中间。当全省上下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全社会都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便拥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澎湃的动力。全省上下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南粤大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改革成果,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续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东答卷!

文字丨孙晓晖

编辑 | 黄昭贤



相关阅读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