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史丨佛山中医骨伤科的历史源流: 医武双修图济世 妙手正骨铸世家-手机版亚博

骨伤科是佛山中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璀璨篇章。历史上佛山是“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发达,武术文化传播广泛,独特的社会环境造就了骨伤科的繁荣发展,武术更成为了骨伤科医生治病救人的臂助。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佛山骨伤科名医辈出、世家众多,繁荣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社会环境 

为骨伤科提供市场需求

明初,佛山工商业兴起,以手工业为主的产业如陶瓷、纺织、铸造、五金业等高度发展。例如明代佛山冶铁业的总体规模、产品种类以及市场范围在江南地区都居于首位,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几大冶铁中心之一。佛山陶瓷也名闻天下,在明朝天启年间佛山石湾陶业组织就有八行,清代发展为二十余行,到清末民初时期,总共有三十六行,如大盆行、花盆行、缸行、埕行、边碎行和公仔行等,其分工之细足见产业之盛。佛山纺织业在明清时期也呈现规模大、从业人员多的发展状况,清代纺织业分工详细,会馆众多。这些行业的发展使佛山汇集了大量手工业人员,至近代佛山手工业作坊已超过四千户。他们经常接触重器、利器、沸水、烈火等,因而劳伤、扭伤、跌伤、烧伤、砸伤等常有发生。

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清时期佛山民间武术相当普及。前引南海《九江乡志》也提到,乡人为守护家园,有的地方要求“凡子弟膂力方刚者,暇日或月夜不妨教习武艺”。顺德人朱可贞成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武状元,南海姚大宁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高中武状元。

明清时期,多种武术流派汇聚佛山。像岭南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在佛山均有传承。清中期广东新会人陈亨创蔡李佛拳,其弟子陈典犹、陈典桓先后到当时的南海和佛山开设蔡李佛拳馆分馆,其中佛山分馆后来改名为佛山鸿胜馆,成为全国最大的武馆之一。

武术锻炼难免时有损伤,佛山精武会会刊《佛山精武月刊》曾载文指出练功不当容易受伤:“大凡练拳术者,多半无力而呕力,惟恐迟缓而奔腾,殊不知无力呕力则伤血,不速求速则伤气,气血俱伤,所收功效极鲜,所伤内脏甚巨。”受伤则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来治疗。此外,佛山还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行业,如粤剧、醒狮、杂耍等,这些行业从业者在练习与表演时也极易致伤。

以上独特的社会环境,使佛山地区对骨伤科的需求大为增加。

武医结合 

促进骨伤医学发展

佛山武术风气浓厚,练武之人外易有跌打筋伤之患,内易因锻炼不当气血逆乱受伤,因此武师们也都注意了解或兼习医术,有的甚至成了跌打名家。另一方面,骨伤医生施行治疗需要耗费力气,他们往往通过传统武术中系统的力量与技巧锻炼来进行练习,以增强力量,以有助于临床施行手法。所以,佛山的武术氛围有力地推动着佛山骨伤医学的发展。

提到佛山骨伤名家,普通人首先会想到黄飞鸿和他的宝芝林,一系列“黄飞鸿”电影让大家对岭南武术与骨伤科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事实上,黄飞鸿以武为主,兼营医业。而以武为根基行医的骨伤名家则更为众多。许多骨伤名家都是先学武后学医,达至武医兼备。从嘉庆年间的梁财信到抗战时期的李才干、李广海父子再到何竹林,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众多骨伤世家。

一大批佛山骨伤名家留下诸多救死扶伤的故事。三水黄殿中“性任侠,尝学技术于潘某”,开设药铺黄慎堂号。顺德医师何伦中“喜技击术”,传下“野人庄跌打方”。佛山罗润灿“性任侠,精医,娴技击”,开设药号罗宽和堂。此外,还有顺德人陈斗(1899年生),精国技,曾随光龙和尚专习跌打医术十二年,精跌打外科手术,先后在顺德、连平、广州等地行医。黄飞鸿、何良显、李才干、黄汉荣、林世荣等佛山医家,都是医武兼修,以武辅医。

《佛山忠义乡志》曾专门评述医家“李才干、罗润灿、黄殿中兼通技击”的现象,并引用《论语》中的“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来称赞他们。孔子原意是说,能够多才多艺,对于从政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同理,武术技艺与侠义精神,对医术来说也是相得益彰的,这在骨伤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医术传承 

成就一代骨伤科圣手

佛山中医在发展中形成了李氏、梁氏、何氏、管氏等一批骨伤世家,为骨伤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李氏骨伤世家为例,李氏骨伤世家的奠基人是李才干(今禅城石湾人),少年时爱学武术,身体强壮,臂力过人。21岁时为避战事,他迁至省城西的石门镇。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他“苦力气操作,金山寺僧智明嘉其诚朴,以跌打医术授之”。在战事平息后,他回到家乡行医,“设馆于平政桥沙涌坊,学有真传,名遂大著”。李才干医术精湛,为人豪爽,关心贫苦民众,颇受时人尊敬。

其子李广海(1894~1972年)亦继承家学,成为一代骨伤科圣手。李广海自幼研读中医经典著作。20岁时父亲病故,李广海继续在平政桥沙涌坊医馆行医,此后不断推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1956年,佛山市中医院成立,李广海任副院长,力主创办骨伤科。1960年起担任民革佛山市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医院院长,同年受邀赴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

李广海擅长治疗骨折、脱位、跌打内伤外伤、刀伤、烫火伤等,尤以细腻手法闻名于世。1959年,一名在江门北街糖厂(今江门甘蔗化工厂)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两天未能复位,痛苦异常,请李广海前往医治。李广海叫助手固定波兰专家身子,自己观察、检查姿势,在伤者毫无防备的状态下,突然施展复位手法。伤者试摆动一下手臂,已经完全自如,也没有什么痛感,连声说:“神医!神医!”

李广海致力于中医学研究,于1962年编著了《中医正骨学》上下册,系统阐述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介绍了自己多年行医总结出来的内服经验处方31条,外用经验处方11条。1965年,他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闭合复位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五十例》的科研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他创制的“李广海跌打药膏”“李广海跌打丸”等成药,行销国内及东南亚一带,成为佛山传统名药之一。

李广海的几个儿子均继承父业。在香港的李家刚、在广州的李家裕、在佛山的李家达,都是大名鼎鼎的跌打医生。

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策划丨佛山日报记者莫凡、范银燕

撰文丨佛山日报记者杨杰

绘图丨黄国鸿

编辑丨周师伢



"));
"));
网站地图